欢迎关注海真乾元文化
海真易经教学培训海南海真易经学院海真乾元文化传播-中华海真国学易经培训中心-图6海真易经海真乾元文化传播-中华海真国学易经培训中心-图4海真乾元文化传播-中华海真国学易经培训中心-图5
在线报名

扫描下面二维码,关注“海真国学易经在线”公众号

咨询: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热线电话:400-116-9500

国学中看人生智慧

发表于:2017.04.28 来源:国学智慧 作者:海真命理 浏览次数:2141
分享到:

在说国学中看人生智慧时,我们首先要知道何为国学,从而理解为何国学中能看出人生智慧。国学,在二十世纪初,大盛于二十年代,在八十年代又有“寻根”热,九十年代时“国学”热再次欣起浪潮直至今日,无不体现出现代人对于传统文化的反思与重视,对于现代而言,国学易经则是对于传统文化在今日中国甚至世界多元化的重新定位。再来简单说,国学文化是指以儒学为主主体的中华传统文化与学术。现在有很多少儿国学培训,国学学习班,如果你对国学智慧感兴趣,可以咨询中华海真国学易经培训网进行了解和学习。


国学以学科分,应分为哲学、史学、宗教学、文学、礼俗学、考据学、伦理学、版本学等,其中以儒家哲学思想为主流;以思想分:应分为先秦诸子、儒道释三家等。儒家思想贯穿并主导中国思想史,其它列从属地位;国学以《四库全书》之分,应分为经、史、子、集四部,但以经、子部为重,尤倾向于经部;以国学大师章太炎《国学讲演录》所分,则分为小学、经学、史学、诸子和文学。 

   

国学的延展有这么多学问,那么国学的精华又是什么呢?说起国学的精华,不得不提“儒道佛”这三种文化,有学者将国学主要归结为儒、道、佛三家思想文化。在中国儒道佛皆以“修身”为本,对儒道佛三家的核心价值观念以及功能作用等问题的探讨乃是表现“国学精华”的最好方式。   


国学智慧与人生


  儒家乃“游文于六经之中,留意于仁义之际”。道家乃“历记成败存亡祸福古今之道”。佛家乃言空说假,力主离苦得乐。尽管儒道佛三家在其长期的历史发展中有着不同的形态,但他们都有其体现各家思想本质的内容,或者说皆有其自身的核心价值体系。在我看来,“仁信敬诚礼义廉耻”构成儒家核心价值体系。“道德自然无为处下”构成道家核心价值体系。“中道慈悲苦集灭道”构成佛家核心价值体系。


儒家是通过“仁爱”之道,道家是通过“自然”之道,佛家是通过“慈悲”之道,以实现社会儒、道、佛三家分别通过“社会”(人生)、“自然”(人身)、“涅盘”三极的设定来构建他们的思想体系,来展示他们各自的世界图景。儒道两家,特别是儒家,它强调的是人“生”学。孔子的“未知生,焉知死?”“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敬鬼神而远之”这样一种重生轻死,重人事,轻鬼事,重此岸,轻彼岸的“现实”倾向对儒家以及中国人的价值取向都产生了极其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每当中华海真国学易经培训网讲授国学谈到这里的时候,都会说,作为一个中国人是极其幸福的,因为在中国有这么多的思想宝库能提供各种人生所需要的东西。但另一方面,许多作为现代的中国人又是非常遗憾的,因为他们全然不知有这么多的宝藏,对自己的宝贝视而不见,甚或无端轻慢。 在儒家高唱“极高明而道中庸”,道家高唱“夫虽在庙堂之上,然心无异于山林之中也”,佛家高唱“既在孤峰顶上,又在红尘浪里”的声响中,“以出世的心做入世事情”遂形成中国人共同的向往和追求。由此可见,儒道佛三家以其各自的表达方式共同回答和解决了人如何处理现实与超现实的关系问题。   

   

儒家“在意”,道家“适意”,佛家“不在意” 如果要再对三家思想各自的特点及功能作一个更为生活化的概括,那就是儒家思想使得人“站得高,看得远”;道家思想使得人“进得宽,想得开”;佛家思想使得人“行得深,放得下”。得儒家思想之精髓定会使人胸襟宽,得道家思想之精髓定会使人想得开,得佛家思想之精髓定会使人忍得了。胸襟宽方能仁爱对人,想得开方能自然待人,忍得了方能慈悲化人。     所以他才如此崇尚逍遥旷达,任性洒脱,空灵飘逸。因为佛家对待什么事主张“不在意”,所以它才任运自在,不执有无,解缚放下。

    

人生需要这三种精神和气质。该在意即在意,不该在意就不在意,在生活中寻求符合自然的适意。人既要有“乐观”的精神,也要有“达观”的心境,还要有“冷观”的智慧。这“三观”体现了多重性的生活方式,亦反映了儒道佛互补的特性——中国人的灵魂是多重性的。


儒道佛三家以其各自的核心价值观,从多个方面、不同层次影响着中国人的生活。我们提倡学习“国学”,就是要汲取“国学”中的精华,即国学智慧,就是要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切有价值的东西呼唤出来,并将这些东西真正融化在我们的血液里,净化我们的心灵世界,使每个人过上符合人性的生活。




文章来源:海南海真易经学院

文章标题:国学中看人生智慧

本文地址:http://www.hzqywh.com/guoxuezhihui/1354.html

版权所有 ©转载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来源